月涵堂

月涵堂命名:梅校長(清華大學在西南聯大時期極為重要的一位校長的字為名)--這個也可以擺進wiki中

梅貽琦,男,漢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09年考取游美學務處選派的首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914年畢業於吳士脫理工學院電機系,獲工學士學位。1915年到清華學校任教,後任教務長,暫代校務,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

梅貽琦於1931年10月起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到職後多次闡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等辦學至理,並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他認為: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華大學發展為一所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學府。

八年抗戰期間,梅貽琦仍是清華大學校長,並主持西南聯合大學的校務(任聯大常委)。西南聯大的存在和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回到北平,梅貽琦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離開大陸。在他長校的17年裡,清華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

梅貽琦校長 (復校~1962)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天津市人。清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廿九日生。光緒卅四年(一九O八年)以第一名自天津南開中學畢業,保送保定高等學堂。宣統元年(一九O九年)考取「游美學務處」第一批留美學生,入美國吳士脫工業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民國三年(1914)獲學士學位,次年返母校任教。十一年任物理系主任,1926年兼任教務長。1928年赴美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1933年十二月任清華大學校長。1940年接受吳士脫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

對日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聯大校務。1934抗戰勝利,聯大解散,清華於北平市重新開學。1949年北平淪陷,梅校長為國府接往南京,後赴美處理清華基金相關事宜。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5年梅校長奉召返台,籌辦清華在台復校事宜,梅校長決定先籌設原子科學研究所。1958年7月,為當局邀請出任教育部長,但仍兼清華校長一職。1959年兼任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1961年2月奉准辭教育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2月當選中研院院士,同年5月19日上午11時病逝台大醫院。

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president/2-02-01.htm 

相關記事:

1986年李遠哲出席月涵堂的校友大會

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about/3-02/3-02-14.htm

清華的中長程發展計畫(2004年)

台北月涵堂

月涵堂位於台北一塊極有價值的土地上,政府曾通知本校,希望清華能提出計畫,使其有更適當的學術用途,否則將收回這塊土地。校務發展委員會已經同意,就兩座建築物之拆除重建工作予以評估,將在這個地點建造一個國際會議中心、展覽會場及與校務發展相關用途的場所。校方認為這個位置應該被用作一扇窗口,讓在首府台北的市民以及訪台的國外人士,留意到清華新竹及宜蘭校區的活動。因為校友對此也十分關注,自強基金會可以幫助這項計畫的推動。

http://72.14.235.104/custom?q=cache:RtJ6GXi2N6MJ: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doc/2/2-02/2-02-12/%E6%B8%85%E8%8F%AF%E4%B8%AD%E9%95%B7%E7%A8%8B%E8%A8%88%E7%95%AB_%E4%B8%AD%E6%96%87%E7%89%88_-2004.pdf+%E6%9C%88%E6%B6%B5%E5%A0%82&hl=en&ct=clnk&cd=7

 「但即便這樣,在這形同起居注的原稿中,仍可看出遷台之初政府振興科技的決心,和梅校長再建清華篳路藍縷的努力。梅校長一生功績在教育,一九九四年清大擬在紀念當年梅校長居住和辦公地方台北金華街月涵堂立一銅像,上面要刻幾句話,讚頌梅校長,我想了一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個字自然湧上心頭,梅校長平素沈默寡言,和胡適之先生的光彩照人不同,但許多事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辦了。他任校長卅餘年,校風亦受此影響。民國以來,談風雲人物,多在北大,但數建設實幹之士,清華不遑多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梁啟超給清華題的校訓,梅校長把它充分發揮了。」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4JfriWZMBK0J:academic.nthu.edu.tw/publish/sample_DM/9508-mei/mei-pre2.htm+%E6%B8%85%E8%8F%AF%E5%A4%A7%E5%AD%B8%E6%9C%88%E6%B6%B5%E5%A0%82&hl=zh-TW&ct=clnk&cd=39

民國45年(1956)        北京清華經歷西南聯大時期,在台灣籌備復校事宜。11月購買台北市金華街110號房地,做為台北聯絡處(即今日之月涵堂)。

         「復校之初,最初的清華校址只有兩間房,在中華路,半年後遷去金華街,就是今天的月涵堂舊址,除了梅校長外,全校有四位兼任四位專任,兼任的四位老師是戴文軌、潘慣、方聲恆和吳先生。」

                             --引用自吳大猶講稿簡介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about/3-02/3-02-11-02.htm

民國52年(1963)        4月,清華同學會發起在台北修築「月涵堂」。

民國56年(1967)        5月19日,月涵堂竣工。

民國63年(1974)        10月,國科會精密儀器中心設於清華大學。動機系完成「清華一號電動車」,自新竹清大循縱貫線北上台北月涵堂,歷時兩小時成功。

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history/1-0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