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學’s 第1次採訪

第1次採訪

時間:2015/06/12

地點:PanSci泛科學(古亭捷運站附近)

人員:珈均;亭瑋;上官;Reke;維倫(文字紀錄)

1. 記者 (以下稱記):請問 "醫學條目翻譯計畫" 甚麼時候開始的呢?

維基 (以下稱基):去年的03月吧,台灣知識種子計畫開始運行後,在夏天因緣際會之下,和一名台大醫院的麻醉科醫師,以及兩位陽明大學的醫學生一起閒聊,漸漸地我們開始有了一個想法,想要藉由台灣醫學生的知識水平,補充中文維基的醫學條目,一來是可以幫助大眾,再者是可以磨練內化學生們的醫學知識。所以就開始討論要用甚麼樣的模式運作,然而計畫正式開跑則是在9月的時候了。

2. 記:所以這是由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自發性的計畫嗎?

基:其實這是從一名在加拿大偏鄉地區工作的James Heilman醫師開始發想的。James醫師工作之餘,在觀察當地人的時候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僅管當地是偏鄉,很難取得醫學知識的書籍,更不用說當地擁有專業醫學背景的居民就更少了,所以當地的民眾在有需求的時候,特別喜歡查閱維基百科。

因此James醫師才開始希望能召集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針對常見的疾病或是必要的醫學名詞進行整理,希望能讓維基百科上的醫學條目更加的完整、正確。

然而在非英語系統的維基百科世界,最早的時候是透過和 "無國界譯者(translators without borders, TwB)" 合作,將James醫師撰寫的審訂版條目進一步地翻譯成當地的語言版本。

3. 所以照目前的全球運作模式,是如何產出文章的呢?

首先會讓具備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撰寫,完成並審查後,統一稱為 <審訂版>,陳列上架後,再由各個語言的維基團體接手翻譯。目前的文章分為 <短條目> 以及 <長條目>,<短條目>至少會分成四段:1) 症狀;2) 診斷;3) 治療;4) 流行病學,各位可以查詢 "破傷風" 或 "腹主動脈瘤"。而 <長條目> 的資料量就非常的驚人,例如前陣子完成的 "下背痛",內容更增添了該疾病對於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或是該疾病在人類歷史中的演進,各位可以看到典型的長條目其資訊非常龐大,由如碩士論文一般。

在去年我們的組織剛起步的時候,是由一名學生挑戰一則長條目,後來發現這行不通!因為需要翻譯和閱讀的資訊量實在太大了,容易產生意志消沉的困境,即便是james醫師的團隊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他們才開始大量產出 <短條目>,不僅生產的速度快,志工們容易上手,更容易維持長久的戰鬥力。

而我們除˙了採用短條目之外,另外開始以 <醫週譯小時> 為口號,希望大家一週只花1小時的時間,前來翻譯也好,補充新知也好,認識新朋友也很棒的概念,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工作。而且我們開始收集志工們的親朋好友加入,以提升團隊的人數。

參考連結:醫周譯小時翻譯成果列表(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bg_rpuVMXz4wHpEzmOx1jokK-loZXo3nYpxs-nYfhaI/edit#gid=0

4. <審訂版>的文章顯然比較具備公信力,但一般大眾能否輕易地知道那些條目是 <審訂版> 的呢?

這的確是個矛盾的狀態。以目前維基百科運作的模式,一般大眾不容易了解到那些條目是 <審訂版>,但如果要在頁面上作顯著的標記,顯示此頁面為特殊版本,卻又和維基百科的基本精神不符。目前這種矛盾的情況我們仍無法解決。

目前我們會在維基粉絲團上公布翻譯的進度, 以及wiki的首頁上會公布, 而且在每個條目裡, 整個工作的過程會透明以及公開

參考連結:醫周譯小時翻譯成果的範例「蜂窩性組織炎」,可以看到討論頁中標明了參考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Talk:%E8%9C%82%E7%AA%A9%E7%B5%84%E7%B9%94%E7%82%8E

5.有些條目的右上角會有星星或十字盾牌,那是甚麼?

條目在編撰完成後,若內容完整、行文流暢、易讀性高、文獻合宜,則就可以被推選為 <特色條目> 或 <優良條目>,票選通過後則會加註星星或十字盾牌,以告訴讀者本條目經歷大量的編輯,成績斐然,非常值得閱讀。

6.你們都在維基產出了許多很棒的文件,但卻鮮少對外界宣傳或是公佈,你們目前對於宣傳的部分有甚麼發想嗎?

在國外有結合名人,進行宣傳且很成功的例子。在以色列曾經邀請該國知名的主播群,每週固定的時間裡和大眾介紹他們自己有興趣,且結合時事的條目,然後再邀請普羅大眾跟著名人們一起撰寫那些條目 (希伯來文維基)。我們也曾經胡思亂想過,比方說邀請陳佩琪女士和我們一起寫小兒科的醫學條目,或是舉辦一個 <當醫生變成病人> 的工作坊,然後邀請柯文哲先生跟我們一起寫亞斯伯格症之類的...

˙7.你們會希望有讀者特別去查那些你們已經翻好的條目嗎?

我們覺得讀者有需要再查就好了,其實我們看重的是整個團隊在活動中的過程,也就是 "開放知識" 的過程,當大家越來越認同開放知識文化,這個社會就會持續地進步。

8.台灣的中文維基目前有多少個專案呢?

目前全台灣的專案可能有數十個,ex: 三峽人寫三峽文化;新手寫作聚;台北寫作聚;薇姬的房間 (女性維基人的工作坊);新竹維基聚;高雄維基聚等...協會的立場是希望傳播 "如何良好的運作社群" 以及 "如何寫出優良的維基條目",而每個社群想要發展出怎麼樣的獨特文化,協會保持歡迎˙的態度。

參考連結:台灣知識種子計劃說明頁(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Wikimedia_Taiwan/Wiki_Seed_Of_Taiwan_Knowledge

9.可否對於台灣知識種子計劃再多作一些說明呢?

簡單來說,台灣知識種子計劃是一個大框架,期待利用一個計畫,讓台灣人喜歡來參與維基條目的撰寫,一舉打破 "只有宅宅才會寫維基" 的歧視!

台灣知識種子計劃的原始目的是想透過中文維基世界的質與量的全面提升,讓國人在取得知識上有更佳的選擇。(而不再只是X週刊或是許多專發無用內文的內容農場而已) 而且協會想與大家分享 "怎麼辦聚會" 的技巧與方法,當那些志工了解到社群的運作以及聚會的籌備後,那些志工們就可以在他們將來的生涯上,去舉辦一個屬於自己的聚會。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 "激勵",當一個人看到有更多、更多的人,擁有和自己有相同的興趣,就會更有動力去完成更多,更偉大的志向!

目前台灣知識種子計劃的底下有許多別具特色的社群,不僅針對的主題不同,甚至連運作的模式和討論的方式都各有千秋,有專門討論蝴蝶,以及討論醫學,或是討論在地文化的社群等等。

參考連結:維基媒體中文社群聚會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8%81%9A%E4%BC%9A

10.我發現到有一個社群 "薇姬的房間",名稱上獨樹一格,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

這個部分非常有意思,在全球撰寫維基百科的世界中,女性的比例永遠都是比較少的一方,在印度,男女比甚至到達了97:3的誇張數字。

因此我們設立了一個實驗性計畫,一個只有女性維基人組成的社群,藉由觀察社群的運作,來了解如何打造一個女性喜歡的工作空間。當然我們也非常非常地歡迎兩位前來共襄盛舉。

11.為何你們會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在志工上呢?

Reke:其實知識的分享和追尋本來就是一種人的天性,我們都喜歡把更好的東西讓大家知道,所以分享的過程,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很棒的回饋。

對了, 現在參與維基聚會, 會有機會出國把台灣的經驗分享出去喔~~~

上官:我本來就會非營利組織活動有興趣,僅管大學的背景是商管領域,但我曾在大學時參加 "龍應台基金會",在參與紀錄片沙龍時 (數百人一起看記錄片)感受到內心的震撼與激動,從此就想要替台灣社會奉獻自己的心力。有一段時間被社運所吸引,因此曾是野草莓的一員。但由於我的另一個興趣是教育事業,希望能做長久且能看出孩子們成長的教育事業,因此維基百科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很棒的選擇了。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當年犁記餅店因為食安問題道歉,有一群國小生在媒體上看見此事,他們深深地受到震撼,因為他們從整個事件中理解到,店家並沒有做錯事,那麼為什麼要道歉呢?因此那群˙小學生們希望鼓勵店家,讓大人們知道,有一群小學生覺得他們做的事情是對的。於是一群小學生自發性地四處奔走,尋求管道和方法想要鼓勵店家,最後他們決定寫好幾張充滿鼓勵的話在大海報上,寄給犁記餅店,希望讓餅店工作的大人們知道小學生也在替他們加油。當然犁記餅店收到後也很感動,也回寄了他們誠摯的感謝給小朋友們。在這整個過程裡,你可以看到台灣的小朋友們,不再只是讀書考試而已,超棒的吧~

12.協會目前的財政

目前僅靠募款,收入很困難

13.目前泛科學˙有推廣一個小額募款的平台 <SciMu>,也許可以提供給維基的團體參考。在此一平台提案,不僅有機會獲得大眾的資助,更能夠得到泛科學的曝光以及宣傳奧援,也許是個值得積極考慮的方向。

14.胡思亂想:

鰻魚和皮卡丘之間的關係....

泛科學變成電子書

科學直播, talking show

15.如果維基醫學和SciMu募資平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