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規則 (只有評審團才能夠評審,請非評審團成員觀看即可)
評審範例
說到維基百科和我的緣分,實在是可以寫成一小本書來閱讀。
首先對於維基的接觸,其實從國中起便可以算起了,那時候常因為課業需要,總會跑上維基查些文學作者或歷史背景相關的資料來完成課程作業,所以那時起多少就知道維基百科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
後來才發現其實維基是個很有趣的網站,因為投入編寫者皆是義務的,也就是說沒有錢拿。但卻有許多來自於各種行業、各種年齡層的人不斷的去投入編寫的動作,讓我有深深的興趣。
經過一些了解才發現,原來這些人都抱持著想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貢獻一點心力,比如軍事史、歷史、觀光、鐵道甚至醫療等等,我也是因此而對我有興趣的觀光文化、地方發展史方面投入初步的編輯嘗試。
雖然一開始難免對規則不太懂而遭到其他人糾正,卻也學習到許多經驗,也深深了解應該更嚴謹的去做編寫的動作,因為這些資料都可能成為他人課堂或作業上的運用,這是一種知識的貢獻,因此我才算是真正學會使用維基百科成為一位真正的用戶。
後來更因為加入了社團認識了幾位不錯的朋友,還從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舉行了聚會,聚會上大家彼此討論了有關維基的事務,彼此學習和交流,希望能讓維基的使用更佳的推廣,也因此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所以我實際參與維基以來,不但累積深深的成就感,也學習到好多的經驗和結交興趣相同的朋友,這是非常有收穫的,也希望更多人能一起來投入參與。
就印象中,跟維基的緣分應該是始於2009年左右,一開始的原因比較沒有像找學校資料那麼學術,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剛進入動漫界這個大坑,實在沒有時間真的把那些知名作品全部都看過一次,所以利用維基快速瀏覽過大概,起碼知道一些比較重要的話題。
就這樣前後大概當了2年左右的IP用戶,期間當然也有一些編修(主要是改錯字跟對我有看原作的作品進行更新),不過基本上,這段時間的編修都是射後不理,改了就算了,也不太回去看。
觸動我註冊帳號的契機是某次在編修某輕小說的條目時,經常被一個自動確認用戶回退,我自認我並沒有改錯,問她理由居然給我一個「因為你是IP用戶」這樣的答案。(過了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個用戶其實是破壞慣犯......)
我很氣,在維基活動的時間也不短了,居然被這樣看, 就去註冊了帳號,正式開啟我了維基生涯。
一開始當然還是在ACG類的條目活動,不過隨著日本動畫題材的多元化,基於射手座害死自己的好奇心,一些被拿來作為題材的領域,例如軍事、藝術、商業、歷史等的條目也開始有一些接觸。
此外,人生一次翻譯工作也是在維基進行,用自己半桶水的英、日、德文以及谷神翻譯的幫助,成功創立了不少條目(主要是補漏,維基的編輯方式比較隨興,一整個主題模板當中可能就缺了中間2、3個條目,A型血的強迫症實在很看不得孤零零的幾個紅字)。
自參與維基以來,在知識的總量以及深度上都有長足的進步,我已經數不清自己有多少次被這些平時看似稀奇古怪的知識幫助了,編輯的同時,也是在強化自己,尤其為了查找冷門資料而經常強迫自己翻閱外文,在語文上的進步也是超乎想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知道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越能感到在維基中漫遊的樂趣,猶如學海中的一葉扁舟,怡然自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歡迎任何有志之士一起來享受倘佯學海之樂~/
2015年台中/雲嘉社群經營回顧與未來展望
大家好,台中社群聚會從2015年2月至近停滯有半年多之久,最近終於可以再次復甦,要先感謝維基伙伴小夏(楊琦聲)的前些日子熱心在元定食舉辦餐聚,雖然大夥當時沒有討論出可行的結果,比較像是久未見面的好朋友閒聊,但是在推動社群運作還是有一定作用,至少已經有重燃再起聚會的苗頭。好的,在宣布明確的聚會時間、地點、主題之前,我想談一下社群回顧過去與停辦的一些主要原因,然後再來展望美好的未來(笑~)。
台中社群聚會發起相當早,大致上與台北社群聚會在2011年同時開始,那時候大致上都是以Talk分享或介紹維基話題為主,期間若有編輯疑難也會進行指導,但較少有主動教學或互相行為,屬於各自分享的聽講或討論,後來愈來愈多新手投入,所以期間在舉辦過幾場教學小聚,並前往台北參加一、二場寫作聚之後,覺得現場教學寫作應該不難且可行,而且可以更進一步提升互相協助層次,所以參考許多大學協作過程的文章並討教一些高手,從2013年6月開始舉辦協作聚,全名取為「Wiki互助學習與協作聚」,希冀可以促進社群聚會的協作氛圍並產生延續性的互助行為,提高會眾再次回流率。
然則事情不是想像中簡單,一般性的維基社群聚會成員如同維基媒體編者多為各自鬆散的弱連結,讓大部分彼此不相識的人一起協作太困難了,想在單場聚會讓他們能彼此合作並產生延續協力行位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期間試過少典的分組討論以及文周兄的Peter Senge(第五項修練)、TED演講等不勝枚舉等的措施,確實有大幅提高聚會深度與精采度,不過對於提升原本的"協作聚"訴求仍無太大作用,排除好奇寶寶的會眾,在編寫的仍是各自編寫自己想編的條目,沒在編寫的仍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有時候還會出現干擾者或者講題太長壓縮編寫時間,甚至最後又變成純粹在分享話題的討論聚。
各位可能會好奇怎麼沒有其他人跳出來維持台中聚會,其實核心運作都是鄙下為主軸在維持,其他伙伴主要是扮演支援者角色(如場地提供、講者),雖然去年5~7月曾經有交棒與傳承,雖然交棒者的場控,然則一些關鍵的行動都因為交棒者對維基編輯技巧不熟,以及我一時間很難以描述清楚的原因,所以並沒有讓交棒者上手,所以觀察三個月之後我又回來了,還接了一個大里樂齡中心的維基專案。但是是在參與者實際參與編輯狀況受到質疑以及「成效」問題的困擾造成壓力(也可當作是自我要求),雖然參與會眾多表持肯定態度、覺得有所收穫,但個人認為與其辦的名不其實,不如先停下來想想怎麼做,之後加上自己家人發生重大事故,所以不得不延長一些休息時間。
各位可能會好奇安可是否是想到什麼妙招來復甦,與各位致歉回答是「沒有」,大家先別收起板凳,在下最近從協會籌辦的台灣維基知識種子計畫(在下其實頗為激賞該計畫),以及新竹、高雄兩地聚會的觀察,還是有獲得一些淺薄的靈感,並且有些調整構思想要與一些台灣各地維基伙伴一起共策進如下。
對我而言,維基百科是個吸收知識,整理知識的地方,像我在大學沒有唸化學,一些有機化學的知識是在英文維基中學到的,後來也試著翻譯一些到中文維基去。
翻譯/擴充專業領域的維基百科條目,也是一種整理自己所學的途徑。寫了條目不代表這個領域我就完全了解,不過當想到同事到中文維基找資料,所看的有可能就是小弟我所翻譯的條目,還是有一些成就感的。
其實中文維基在一些領域的條目還有再擴充的空間,但對於想創建/擴充條目的維基人而言,倒是個好消息。可擴充的空間還很大呢。
跟許多人一樣,與維基百科地一次接觸都是為了做報告,但是老師都會告訴我們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因此準確度很低,但是經過這幾個月的編輯,我發現,越是越多人關注的條目,越多人編輯,準確度越高。
第一次編輯的時候,因為還不太清楚規則,馬上被別人刪除,經過不斷的摸索,編輯紀錄破千,創了近十個新條目,感覺很有成就,讓別人能迅速看到收集來的資料。
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數還是相對少,許多英文維基已有的條目還未被翻譯,部分條目依然有些缺漏,需要大家一起幫忙。
趁著今天難得空出時間來可以好好打字跟活動壓線最後一個小時,來好好寫一下感想。
去年的這個時候,台灣維基社群的社團剛創立,而我也好不容易溶入了在維基上才會出現的特別生態。
在去年兩場的維基漫步過後,正式的加入了社群。其實從當時就一直在想,要怎樣才能讓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呢?嘛,這可能還需要一陣子才會有個明確的答案,不過這一年以來自己在網路上進行過的各種試水溫的活動,讓自己心中也有了一個底。
人們常酸:宅,就只會窩在家中用電腦,不會出門跟別人接觸,出沒的地點永遠只有三個-學校/家中/食堂。不過我倒是從他們之中感受到與一般人不太一樣,有著比別人更對於自己喜愛的事物有著更大的熱情和想要推廣的心,也許可以衝著這股熱情讓他們能夠反映在條目編寫上?
也許是有機會啦?所以希望過不久之後,我也能夠提出一份...屬於我們宅宅們的社群提案。未來,也希望能夠繼續的努力,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還有,沉沒在社群內的不要在潛水啦!!給我浮起來好好貢獻出你們的心臟吧!!(不對吧?
與維基的相遇大約在2007年吧,懵懂無知的我在網路上隨便逛逛,不小心入了這個坑。
前5年都是以一位讀者的身分在維基遊走,幫助我在成長階段吸收了不少課外知識。2013年正式自IP用戶晉升成為註冊用戶,當然,依舊對所有方針一竅不通。
一路上跌跌撞撞,受許多貴人的教導與指示,終於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維基人。今年暑假成為了巡查員,巡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以往我所接觸的條目均為交通類,擁有巡查權後接觸了許多其他領域的新頁面。
巡查時也會遇到純破壞的條目,讓我幾乎把所有速刪代號都背起來了(如果詩也如此好背就好了),應該要感謝破壞用戶嗎(笑)?
取得回退權後,主要重心放在了反破壞,影武者等長期嚴重破壞者都有接觸過,到底為甚麼影武者可以前前後後破壞將近10年,都還如此熱衷破壞?破壞只會增加別人困擾,到底是誰帶起這股歪風的呀。
9月完成第一篇DYK,感謝在IRC協助我的眾多維基人。貢獻維基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一環,雖說我曾經也懷疑過維基上資料的真實性,但是維基還真是寫作業的好幫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