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researcher

緣起:

在台灣,研究生是多功能的有機體。

需要做文獻研究,需要做實驗,需要驗證假說,需要證明理論,需要寫作,需要和老師不斷討論,最終產出文獻。這個過程漫長而需要不斷反思。

之前維基百科的許多活動都針對大學生來推廣,希望能有面向一般使用者的產出,作為學術者與非學術使用者的橋樑。但問題出在產出原創內容相當困難,背景知識不夠深厚,實證研究的品質就不夠好。

而研究生經過大學教育洗禮,有一定的知識厚度,和較為限縮的領域,時間上也較為充裕,能夠把內容修飾得更好,而文獻查詢能力都較為高,也能更專精

供需關係:

Top down:研究機構>學校>科部>老師>研究生:

越上層的關係切入越困難,但能向下獲得普遍性的成果,深度不高

Buttom Up:

社群人才找尋極為困難。單體寫作是可能較為適合的目標。

維基:

需求:

1.全新條目的編寫  2.更正條目(內容或是過期連結) 3.擴增現有內容  4.提升使用率? 

5.提升研究生帳號註冊率跟使用率

供給:

1. 簡單的雲端文獻內容-紀錄系統,登錄帳號就可以短篇寫作紀錄重要事實,記錄內容-參考來源(Markdown支援?),作為之後review用(搜尋方便?)

2. 方便事後呈現給同事、老師看。

3. 研究生在文獻探討階段最需要甚麼幫忙?

研究生:

需求:文獻探討整理曠日廢時,需要有效率的文獻雲端筆記系統

供給:1. 背景知識較深厚的困難條目

2.用新結果更新舊有條目

執行方式:

1. 推廣維基結構式寫作,鼓勵將維基作為雲端文獻整理系統

2. 呈現實作流程,推敲使用情境。

3.Seminar 推廣

4. 解決筆記雜亂的問題:紀錄文獻的事實,減少原創和實驗性內容。(新聞內容?

5. 與需要處理大量繁雜資訊的專題實驗室接洽。

6.使用維基可以更輕鬆搜尋舊內容(和文獻來源

7.盡可能不用手打內容,讓記筆記的流程簡化成為貼內容,貼連結,選擇寫作架構(分類),送出。

8. Chrome 小工具:看文獻時,mark內容後直接記憶文獻出處跟網站連結,送到維基百科保存?

可能的困難:

1. 接觸有意願的使用者

2.篩選可能的科系、專題研究生(研究內容龐大繁雜難以記憶,多為明確的科學事實)

3.簡化筆記流程。

4.傳達維基與開放知識的社群共識和價值主張

5. 經費、管理時間成本

6.與社群溝通、回報成本